南方丝绸路源点在南充

发布时间:

2022-03-28 15:53

      以“丝绸之乡”著称的南充,丝绸名播神州、享誉海外。在“中国绸都·丝绸第一镇”高坪都京,“丝绸源点”碑牌即将在六合集团厂区内一小广场落成。这是对南充缫丝织绸兴旺历史的肯定,更是对我市丝绸工业转型升级的鞭策。

 

学者论证 丝绸源点在南充

  去年11月3日,嘉陵江(南充)·丝绸之源研讨会在高坪区举行,省政协原副主席、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章玉钧,省民俗学会会长、川师大教授、巴蜀文化专家谭继和等26名省、市专家学者以大量史料和新近发现,佐证支撑南充为南方丝绸之路起点和丝绸发源地观点。

  史料记载,南方丝绸之路以南充为起点,故南充又称“丝路源点”,南充丝绸以成都为中转站,经云南、入缅甸、抵印度。“南充具有南方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3条丝路重要节点和重镇的特质,南充丝绸文化的地位和历史作用显而易见。”谭继和认为,南充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丝绸发源地,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国古代关于丝绸起源的传说甚多,最为著名的是黄帝元妃嫘祖始创栽桑养蚕之术,即人类养蚕的鼻祖。那么,嫘祖究竟是哪里人?西华师大教授康大寿发现,目前国内史学界有关嫘祖的家乡有3种说法,最有代表性的为四川盐亭。“嫘祖出生于盐亭县金鸡镇。”康大寿说,金鸡与西充县东岱乡相邻,历史上,这两地时分时合。东岱曾从盐亭划归西充,距西充县城仅20公里。从这一角度看,嫘祖与南充有关联。

  随着对司马相如生平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司马相如对后人的贡献,不仅仅是创立了汉赋,还在于开辟了西南夷。原来,早在张骞尚未打开通往西域的北方丝绸之路以前,西南先民们就已打通了一条从四川成都至云南滇东一带的“五尺道”。而带领西南先民开辟这条通道的,正是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开辟西南夷,目的无外乎是打通西南与东南亚的联系,这种联系之一就是通商。”西华师大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蔡东洲认为,当年通商的过程中,不排除南充产丝绸产品以商品的名义被外销。

  史料《华阳国志·巴志》记载以“丝绸之乡”著称的南充,早在三千年前巴子国时代就已盛产桑蚕。汉唐时期,栽桑养蚕已是普遍。在制丝织绸技术方面,在古代,南充就有“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的美誉;唐宋时期,南充丝绸被誉为“胜苏杭品质之优,享天宝物华之誉”,名扬海内外。1915年和1925年,南充六合丝厂生产的“金鹿牌”生丝分别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和万国博览会金奖。2013年,“六合”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2005年,中国丝绸协会授予南充“中国绸都”和“中国茧丝绸生产基地”称号,2009年授予都京镇“中国绸都·丝绸第一镇”称号。

 

历史佐证 南充就是“丝绸源点”

  除专家论证,一个个历史证据也锁定南充的“丝绸源点”之称。

  【证据一】:溯至伏羲 南充蚕桑文化历史悠久

  探究南充蚕桑文化,相关史料无一例外地指向一个重量级人物:华夏民族的肇祖伏羲。《山海经》载: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学者解读,太皞即为伏羲,其母华胥早先居于阆中。如今,阆中仍流传着华胥三回阆中的民间传说:华胥回到阆中后,见当地人裹着树皮、兽皮劳作,从野蚕吃叶吐丝中受到启发,教人们养蚕缫丝,用以织布,从此人类有了布衣御寒。其实,蚕桑起源在《皇图要览》中亦有明确记载:伏羲化蚕,西陵氏始蚕。由此可见,南充不仅是蚕桑的源头,更是蚕桑文化的发源地。

  【证据二】:百年六合 中国丝绸工业“活化石”

  2012年4月,南充六合创办百年,中国丝绸协会发来贺电称其为中国丝绸工业的“活化石”。1912年西充县占山人傅骏山投资白银万两,在如今高坪区都京坝开办兴隆丝厂,兴隆丝厂即是四川最早的缫丝企业。后来,兴隆丝厂更名为同德丝厂。1914年张澜等人创办果山蚕业社,15年后蚕业社扩大生产,与同德丝厂合并,更名六合丝厂。《中国丝绸通史》“民国时期主要丝绸企业情况一览表”中,即载有嘉陵织绸厂和同德丝厂。

  南充素有“丝绸之乡”美誉。史载,唐宋时期,南充已是全国重要的丝绸产地,丝织品的产量和质量称冠全国。《段氏游蜀记》载:果、阆二州出绢,长五十丈,重一觔,其色鲜白。《新唐书》载:阆州阆中郡,土贡:莲绫、绵、绢、绸。此记载不仅反映了唐代阆中丝织业的发达,而且反映了丝织技术的高超。

  【证据三】:桑树乌木 见证五千年栽桑史

  2015年10月25日,高坪区都京街道附近嘉陵江边,出土两根乌木。其中一根长15米,最大直径1.5米,重约10吨,树根、树干及分枝完好;另一根长10米,最大直径0.8米,重约5吨。南充文物专家考察后表示,这两根呈树状的乌木十分罕见,从形成时间上推断,应始于5000年前。蚕桑专家则认定,这两株树状乌木树体系桑树,也从一个侧面锁定了南充栽桑养蚕史。

版权所有: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