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川:从南充山沟里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

发布时间:

2022-05-09 13:42

        陈永川:从南充山沟里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 “学生是不会听老师的,儿子是不会听父亲的,没有人会真正听你的。”这是刚刚当选中科院院士陈永川对恩师陈省身笑谈归纳的一条非数学定理。对于这位46岁的天才数学家而言,人们看到的只是他头顶上院士的光环,却鲜有人知他一以贯之的文才和少年时的奋斗。  

      1980年以前的16年,陈永川一直在南充求学和生活,并为自己日后蜚声中外的成功奠基。陈永川平淡无奇的家庭背景、聪明好学并能坚持不懈的斗志……无一不成为解读他日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注脚。

       “书呆子”对数学格外痴迷

        低檐青瓦,孤灯如豆。一群英气逼人的慧根少年常常把卷夜读,校园里钟声如罄,人影如墨,这成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充高中校园内四季可见的晨读图景。  

        陈永川是1980级一班的学生。班主任是语文名师罗辉武。罗老师有一个习惯,每天早晨,他第一个来到教室门口,自己拿本书吟诵,把无数词辞名句烂熟于胸。罗老师的国文素养,成为陈永川后来深受名家赞叹的笔力根源。  

        罗辉武所教的一班与二班并列为重点班。二班语文教师是教导主任、后来担任南高校长的董大田。罗与董同为语文组,两人免不了经常交流,各自夸奖一番各自的得意弟子。陈永川未受董大田教授,但董对他的器重和赞赏,在很多年后,成为陈永川返乡拜谒师长的理由。  

        “陈永川是一个独立性特强的学生,他有主见,但不声张;面对师长和同学,他礼貌有加。”董大田至今能回忆起这个模样清瘦、但身体素质极好的少年。“他文笔不错,在罗老师调教下,文学素养自是非凡。”董大田说,陈永川也热爱运动,但并不在行,他是学校体育比赛时忠实的啦啦队员。  

         而亲授过陈永川化学的廖正华至今毫不后悔,在自己的化学课上,这个瘦弱的小个子男生何至于对数学课外书爱不释手。“那时候教重点班的老师都有大度的胸怀,老师着眼的是学生未来的发展,不是把谁要死拴在自己驾驶的马车上。”   

        “他虽不太爱化学,但化学成绩并不差。”年过八旬的廖老师对陈永川的作业至今记忆犹新——“书写一笔一划,认认真真。每次作业力求完美,从不潦草应对——对于这样懂得用功的学生,谁又忍心于苛责呢?”   

        “陈永川在高中时代对数学就格外痴迷。”廖老师介绍,数学是基础性学科,从来不是热点,对它感兴趣的学生不多。“孔子曰:工于中,成于外。陈永川终于能够学贯中西,成为一科之泰斗,与他从小勇于奋斗分不开,也与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习惯分不开。但是作为师长,我为自己有幸教过如此天才的人,我感到幸运也很快乐。”廖老师说。  

        当时在高中化学界声誉蜚然的廖老师说:“永川回过学校几次,有一次场面很大,一些师友和官员都在场,我远远地望见他,他谦逊地微笑着,脸形未变,却长得比过去更壮实——当然,个子明显高出许多。”   

        陈永川在读高中时,是班上有名的书呆子。但是同学们遇到什么难题,却总爱找他想办法解决——这个“书呆子”,其实一点都不呆。农村经历炼就沉稳性格 1980年6月,陈永川以相差于北大、清华录取线几分的成绩,就读于川大数学系。这位来自川北的少年,与入学的新生相比,其分数并不见得优秀。但是,在四年之后,他却以川大数学系第一的成绩,考入该系研究生。  

        陈永川祖籍西充莲池。父亲陈兴中是西充县机关干部。1973年白塔嘉陵江大桥开建时,被抽调到建设指挥部,任施工队队长。大桥竣工后,他就地安置到原地区航管处,担任会计师。陈母张培玉为南充丝二厂(现南充六合集团)职工。父母一生勤勤恳恳,家庭和睦团结,家庭文化氛围对陈永川一生影响至深。陈永川在成都工作时与成都布鞋厂职工陈家清结婚,他留学美国时,陈家清干脆辞工陪伴,担任他的生活秘书至今。  

        陈永川从小跟奶奶在山沟里长大,长年饥饿难忍,幼小的他深谙生活的艰辛、度日的不易,这也为他后来始终保持俭朴的生活作风打下了基础。  陈永川自小就有志向。别人在外玩耍的时候,他独自呆在屋子里,一本数学书,一本英语书,会让他把无限的孤独和烦恼一扫而光。他是堂兄妹和表兄妹中天资与勤奋尤著的人。他的表哥曾小林多年后回忆一个经典的场景:他奉父母之命给小自己5岁的表弟陈永川送饭时,发现他站在自家厨房里,一边背书一边在灶头上忙活。  

        亲戚朋友间的友好互助,在陈永川身上烙下深深的印迹。成年后,他每每出差途经四川,都会绕道回南充,把所有能请到的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在饭店里聚餐一次。  

        陈永川还是一个孝子。他早年从西南财大赴美国留学时,初来乍到,他并不担心异域他乡的不适应,而是牵念自己远在国内的父母。他给表哥曾小林去信,介绍自己在美国一切安全,嘱家人勿念。他最放心不下自己年迈的双亲,拜托曾小林隔三岔五去探望和照顾。随信还附上一张他自己的照片。这封信与照片,至今还保存在曾小林家的抽屉里。  

       2005年,父亲过世后,陈永川几乎每年都要回家探亲。他行事低调,来去匆匆。他对亲朋好友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永川无能,无法为你们解决困难;但我会经常挂念你们,时常会回家看望你们。”他的表侄女读高中时想调班,希望他利用自己的关系给南充方面打个招呼。陈永川想了想,说:“不用了吧,找去了人家也不好办!” 有心之人成就大师风范 “陈永川毕业离校后,我最早一次知道他的成就和影响,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看到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头号大字刊出一则消息:《陈永川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从报道中看到,他提到自己的家乡南充,我才知道他就是当年那个发愤攻读的少年。”董大田说。  

        陈永川为人低调。尽管得到当选院士的殊荣,但他仍然不事声张。多家媒体追踪采访他时都被婉拒。作为家乡媒体,本报制订了完备的采访提纲,委托南开大学一在读的南充籍学生代为采访,仍然遭遇陈永川的拒绝。他认真地说:“这事已经过去了,现在不应该再炒作了。”   

        陈永川的为人种种,既神似于南充人的踏实低调,又秉承了一位国际级的数学大师——他的恩师陈省身先生的风范。陈永川为纪念陈省身先生而撰写过万言长文——《怀念恩师》。他把陈省身先生宽容、内敛、忠厚、热情的为人风格总结得淋漓尽致、如在眼前。他对恩师刻画了一个细节:陈先生生活简朴,……我在美国时,常常看到陈先生系同一条领带。当我回到南开后,注意到陈先生画像上的领带就是我在美国几次看到的那条。——如果不是有心之人,能这么有心之见么?

版权所有: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