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充六合丝绸工业遗产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

2022-09-26 11:34

一、背景概况
 

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嘉陵江中游,辖3区1市5县、人口759.02万,幅员面积1.25万平方公里,是四川省第二人口大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清洁能源示范城市、久负盛名的“绸都”,国家规划定位的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属百万人口大城市。2014年,GDP总量达1432.02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244.54亿元,城市主城区面积113平方公里、人口108万。

丝绸业是南充的传统产业。《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南充早在三千年前的巴子国时已盛产桑蚕。汉唐时期,栽桑养蚕已较普遍,诗人贾岛夜宿南充,《题嘉陵驿》留下“蚕月缫丝路,农时碌碡村”的佳句。清光绪《蓬州志》,记录了古代南充民间桑农所采用的桑蚕栽养方法。清末,南充各县成立蚕务局,设立桑蚕传习所,培养蚕业人才,蚕丝业得到迅速发展。民国时期,“墙外栽桑,宅内养蚕”,栽桑养蚕更为普遍。在20世纪90年代期间,南充丝绸业从职人员就达到10万多人,丝绸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其中丝织生产能力增长最快,“六五”期间全市共有织机2600台,“七五”期间3500台,到“八五”期间达到了6300台。然而到了“九五”期间,丝绸业效益全面下滑,丝织企业规模大幅减少,引进的先进设备几乎处于停机状态。进入本世纪以来,南充丝绸产业有了复苏,丝织生产规模也出现了恢复性增长。2005年,中国丝绸协会授予南充“中国绸都”和“中国蚕丝绸生产基地”称号。

南充现有省级蚕桑基地县(市、区)5个,蚕桑基地乡镇50个,蚕种场4个,省蚕研所1个,省蚕丝、服装学校1个。桑园总面积99万亩、13.2亿株桑树、缫丝机6.256万绪(其中自动缫5万绪),丝织机3800台,工业平缝机近1000台,丝绸年印染能力8000万米。2014年,全市产桑蚕丝2000吨,丝织品3500万米,服装310万件(套),成为国内最大的真丝绸生产基地,丝绸总量居四川省第一,丝织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南充高坪区的都京镇汇集了富安娜家纺、六和丝绸、嘉美印染等规模以上丝纺服装企业18户,从业人员6000余人,每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0亿元,工业增加值1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8亿元,实现税金2800万元;具有年产中高档服装500万件套,各类丝绸服装面料1000万米,桑蚕丝800吨的生产能力、100多个产品获国家、省、市多种荣誉称号,形成了从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炼染、服装设计、生产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2009年,南充都京镇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绸都·丝绸第一镇”的称号。

在南充的丝绸服装行业当中,六合集团是市重点扶持的唯一龙头企业和四川老字号。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南充市高坪区都京镇丝纺服装工业集中区,距南充市中心城市——顺庆城区5公里,紧傍嘉陵江,离嘉陵江0.35公里。六合集团占地300多亩,员工1300多人。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99亿元,销售收入3.58亿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上交税金734.61万元。

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始创于1912年,是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民盟第一届中央委员会主席张澜与留日归国实业家盛克勤共同创建的,至今中国存续时间最长的丝绸名企。早在1915年,六合生丝就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目前六合已发展成为以缫丝、织绸、炼染为主业,丝绸产品、旅游产品为主导产品,集科研、新产品开发和对外贸易为一体、国内当前唯一具有百年历史的国有丝绸生产企业。由于与南充市中心相隔一定的距离,这个百年名企有幸保留下来一批珍贵的工业遗产,而当前配合南充市政府的战略部署,正在着力打造丝绸文化产业园。

 

二、考察原因和目的

工业遗产是开展科普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发展工业旅游的主要平台,更是国家工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城市的开发改造,众多弥足珍贵的工业遗迹正在迅速消失,而国内各界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还存在着家底不清、保护不利等问题。

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再利用,对于传承先进的工业文化,保护和彰显城市的底蕴和特色,推动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展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再利用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重要职责之一,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文化遗产研究所是具体的执行落实部门。对全国工业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基本状况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梳理是我们近期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目的是为了摸清我国工业遗产的家底,总结各地在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工业遗产过程中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找出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划、标准提供思路和依据。此次去四川南充的调查,作为我们展开全面调查之前的试调查,可以为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提供调查的经验和教训,对问卷设计和调查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三、考察的时间和地点

考察时间:2016年1月10日(周日)至1月11日,两天。

考察地点: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都京2号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四、重要概念界定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遗存,具有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科技的、审美的或经济的价值。本报告的工业遗产包括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两部分:

(一)物质遗产

物质遗产主要包括工业建筑、工业遗址及工业文物三部分:

1.工业建筑: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工业建筑单体或群体,包括厂房、仓库、码头、桥梁、故居及办公建筑、工业市镇等。

2.工业遗址:从历史、科技、社会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引入新技术形成的工业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等地方,包括工人的住宅、使用的交通系统及其社会生活遗址等等。

3.工业文物:从历史、技术、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工业制成品,包括机器设备、生产工具、办公用具、生活用具、历史档案、商标徽章及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

(二)非物质遗产

非物质遗产包含生产工艺流程、手工技能、原料配方、商号、品牌等相关的工业文化形态,具有特殊贡献的个人典型或群体、先进事迹报告或口述史。

目前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主要聚焦于工业建筑和部分工业遗址的修复或改造层面,而对于工业文物(机器设备、历史档案等)关注不足,对非物质的工业遗产则更少梳理。本报告所指的工业遗产涵盖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方面,相对而言,工业文物以及非物质的工业遗产对于开展科普与爱国主义教育,提炼工业旅游的实质性内容,提升国家的工业软实力都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五、工业遗产保护的现状

1. 与丝织相关的地名

南充是全国著名的丝绸之乡,因桑蚕丝绸或与桑蚕四周业有关而得名的街道、乡村、山谷甚多,其中一部分有:机房街、丝市街、茧市街、鸡市口丝市、桑树街、丝绸一条街、万桑园、桑树湾、织机山、蚕丝山(山名,村名)、蚕丝窑、蚕丝庙、蚕华山、丝公山(山名,村名)、锦屏山(山名,村名)、锦屏(镇名、村名)、白绫屏、滚锦屏、染坊、染房、染房湾、染厉院、重锦乡、龙蚕镇、丝绸村、丝绸城、丝绸大厦、丝绸大世界、丝绸路。如此众多的与丝织相关地名,再一次印证了南充的丝绸业由来已久,具有长时间的历史积淀。

 

2. 六合院

六合院位于六合集团公司内,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是留日归国实业家盛克勤在民盟创始人张澜先生的资助下建造的,占地1000平方米,上下共三层,一、二楼为办公区,三楼为钟楼,青瓦白墙,雕花窗棂,木门,古朴典雅,原有大小房屋50间,是典型的晚清穿斗式结构建筑。跨进院落大门是一汪碧水池塘,假山略浮于水面,池塘四周,8棵桂花树枝繁叶茂。

1949年,六合院经过了1次大的修缮,由三层改为两层,钟楼被拆除。1950至1993年,六合院为企业的办公场所。

1994年,新办公大楼建成使用,行政机构从六合院搬出。1998年六合公司成立后,办公场所又搬回六合院,并对其做了修葺。

六合院古韵十足的建筑风格,一直深受各界人士的喜爱和称赞,2010年,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司长,国家茧丝办主任王炳南在参观了六合院之后,建议将六合院打造成丝绸博物馆。

3. 百年老桑

六合公司“鹿鹤园”内有一棵老桑树,远看像一把巨型大伞,树身高约8米,树干粗1.9米,树枝伸向空中,占据空间15米左右,枝叶繁茂,每年春夏之交桑果累累,与园内6棵高大的银杏树争相斗妍,常有游人到此驻足观赏。据在都京镇土生土长,现已90多岁的老人介绍说,他们还是小娃儿时就减到这棵桑树,且每年春夏之交都要到这棵树上采桑叶摘桑果。

4. 建于民国时期的青砖茧库

据介绍,建于民国时期的5个青砖仓库,主要用于存放收购的蚕茧,在好的时候,仓库全部都堆满蚕茧。在上世纪80年代,推倒了3个仓库,建造了新仓库,因此现仅存2个。仅存的旧仓库内外部有破损,目前存放少量的包装纸盒。

5. 工业设备

一批最早的缫丝机已经完全废弃,机器上可见锈迹斑斑,保存尚完整。现在,门口已经挂上“传统缫丝工艺展示现场”的牌子。

6. 文献——《六合集团志》

2011年10月,六合集团董事会、党委研究筹备翌年六合集团百年庆典,决定编纂《六合集团志》(1912~2011)。12月正式启动,经历组建机构、制定方案、收集资料、志稿粗撰、初高审读、图片编辑、志稿终审等过程,历时9个多月,4易其稿,最终于2012年11月出版。

《六合集团志》记述了六合百年的坎畅衰荣,铸印了六合员工的可歌业绩。书中展现了自六合集团筹备时起至2011年百年期间的一百余幅珍贵照片,梳理了企业的编年大事记,介绍了企业由兴隆丝厂、六合丝厂、同德丝厂、南充丝二厂、四川省南充地区第二丝绸厂、四川南充嘉丽华丝绸集团公司、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一步步沿革过程。《六合集团志》还就企业生产、产品销售、企业管理、企业改革、企业文化、企业科技、生活和文化设施、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名优产品、省部级奖励、人物等若干方面进行了回顾,是考证南充尤其是六合工业遗产的重要文献资料。

六、工业遗产的开发再利用状况

六合集团目前是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南充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学艺术创作基地和南充市微电影协会微电影创作拍摄基地。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南充正在全力打造以六合集团为核心的都京丝绸产业文化主题园。

2013年10月,南充市规划建设中国绸都丝绸文化产业园,项目选址高坪都京,一期投资4.5亿元,项目规划占地170亩。以六合集团的六合古院为中心,建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展示中国丝绸工业发展的风云历史,宣传丝绸工业杰出人物和先进典型。并建名桑园、蚕种馆、普及蚕桑科学文化知识。利用现有厂房、仓库、老电影院等,打造文化艺术创意基地,展示传统丝绸工艺,开展个人艺术作品创作展示交流交易,丝绸服装设计发布走秀,丝绸旅游艺朮品交易,以及特色文艺演出。利用闲置的办公大楼,厂房和生产现场,结合朱凤寺休闲旅游公园,东湖公园、嘉陵江风光、集装箱码头等,打造集丝绸文化艺术沙龙、现场参观、生产体验、丝绸精品展示、丝绸产品及其他艺术购物、休闲健身、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特色景点和文化商业区。  

2014年8月,六合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概念规划方案出炉,园区定位为西部丝绸文化发祥地、南方丝绸之路零公里、中国丝绸工业活化石,它将被打造成南充城市新的文化名片。其功能定位为:集丝绸文化展示、创意产业集群、艺术文化创作、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意产业园区。

2015年,南充市委、市政府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制定了振兴南充丝绸产业的战略部署,高坪区成立了以书记、区长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中国绸都·都京丝绸产业文化主题园建设指挥部,拟总投资50亿元,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集中全力打造集产业、文化、旅游、生态、城镇五位一体的产业园。园区内拟建丝路源点博物馆、丝绸特色小镇、万亩生态桑园、丝纺服装工业园、游客集散中心以及嘉陵江水上乐园等项目,整个园区一期建设按国家4A级风景区打造。2015年10月9日,中国绸都·都京丝绸产业文化主题园的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2015年11月13,六合集团向社会发出了“南充六合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丝绸博物馆和旅游线路项目规划设计比选邀请招标公告”,向社会征集丝绸博物馆设计以及园区景观和旅游线路设计。

 

七、问题与思考

南充对于工业遗产的开发再利用抓住了本地的丝绸工业特色,并且聚焦于丝绸,搞聚集性发展,前景可期。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考虑主要有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独特性。提起丝绸,国人的第一印象必定是苏杭。实际上,在中国,共有7个绸都,中国东部地区的杭州、苏州、嘉兴、无锡湖州、吴江和中国西部地区的南充先后被中国国家相关单位授予“中国绸都”的荣誉称号。最近,南充又在做“丝路源点”的论证工作,但在2015年10月底,陕西的汉中已被人民网、凤凰网等权威媒体广泛报道为丝路源点。如何与其他的绸都区别开来,强化中国存续时间最长的丝绸活化石形象,以及早在1915年拿过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建立自己无法取代的特殊地位,这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二,开发性保护。由于与市区有一段距离,六合集团的大部分工业遗产有幸得以保存下来,我们看到的传统缫丝工艺展示现场,能够感受到丝织的历史,但满目是沉寂、衰老、落后的景象。企业在发展,设备会更新,遗产也要保护,如何开发性地保护工业遗产,真正地让遗产“活”起来?充分利用工业建筑、工业设备等遗产,让参观者参与、穿越丝织历史,让观者感受到活力、有趣,领略到丝织过程的美妙,需要尽心策划。

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炼。《六合集团志》整理了企业发展历程的基础材料,是继续提炼丝绸产业活化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依据,但对于企业精神、丝绸文化还是挖掘不够,对于企业典型人物和事迹的宣传表现力度和表现方式还有待提升。

第四,资金的筹集。都京丝绸产业文化主题园的建设,前期需要投入的巨额资金如何筹集?南充方面也有一些准备,他们的航空港工业集中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融资平台,可通过信贷、PPP等方式进行资本合作。假以时日,我们可以观察效果。

第五,引流。南充丝绸文化产业园位于嘉陵江中游东岸、地处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都京街道办事处,紧邻下中坝商业区,北起朱凤山,南至张澜故居,东依大山坡,西邻嘉陵江,面积10多平方公里,距市中心3公里,距南充高坪机场、火车客(货)运站、汽车客运站、高速入口均不到10公里,水、陆、空交通便捷。然而,不可否认,南充是地处四川的一个人口仅百万的地级市,人口流动无法跟北京、上海相比,如何把人吸引到南充去,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恐怕要多多开展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否则空空的园区无法提振当地经济。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

版权所有: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